无论是名字还是外形配配查官网,歼?35 和 F?35 乍一看都很像:常规气动布局、菱形机头、DSI(定向表面)进气口、V 形尾翼,连主翼后掠角、座舱盖的开合方式也差不多。两者最显眼的区别是:歼?35 采用双发,F?35 是单发。因此很多人便武断地认为——歼?35 抄袭了 F?35,F?35 的战斗力更强。事实并不那么简单。
首先,战斗机不是汽车。模仿外观很容易,但高速飞行器的“核心”并不是外形。飞机的气动焦点在哪里?重心应该怎么调?发动机涵道比不同、机体横截面积不同,这些都会改变阻力、进气与供油布置。把别人的外形直接套到自己的机体上,如果没有对方的详细设计资料和试验数据,往往会产生一连串看不见的问题,甚至适得其反。换句话说,在没有机密技术资料的情况下,复制别国飞机的外形,做出同样性能,比从头设计一款新机往往更难——因为你“知其形而不知其理”,需要逐一修复各种 BUG。
回顾一个现实例子:当年中国引进苏?27,若仅靠模仿外形就能复刻,完全可以把手头的苏?27测绘一遍,关门复制就行,何必花钱引进整套生产线?事实证明,没有俄罗斯提供的大量技术资料,要复刻出一架真正相同性能的苏?27几乎不可能。由此可见,仅凭外观很难还原机体内部的复杂细节与工程取舍。
展开剩余75%歼?35 与 F?35 外形接近,更像是两国在超级计算、风洞试验等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后,为满足类似作战需求,通过反复仿真和试验找到的“最优解”。当然,美国先行试错,歼?35 在一些细节(比如座舱盖)上借鉴 F?35 并不奇怪,也无伤大雅。但两机内部差别巨大:单发与双发在供油、进气、液压、电缆与管线布局上天差地别,这会直接决定内部结构与维修逻辑。因此,歼?35 不可能只是把 F?35 的内部照搬过来。
有人引用特朗普关于“有人盗走了 F?35 机密”的说法,把歼?35 归结为偷来设计蓝图的产物。即便接受这一假设,也只是说明了某些资料外泄的可能,但并不能证明歼?35 就是抄袭得来的成品。许多军事与情报机构其实更愿意看到对手通过自主设计取得突破,而不是简单照搬其机密。
在设计理念上,歼?35 与 F?35 的分歧更本质:F?35 的许多设计取舍都是围绕大容量内置弹仓展开的。美国希望这款飞机能替代多型机(空军、海军、海军陆战队的不同机种),因此把各种任务需求“塞进”一款机上——短距/垂直起降(STOVL)、舰载适应性、大载弹量、空战与对地攻击兼顾等。项目历经 CALF、A/FX、JAST 到最终的 JSF(联合攻击/打击战机)演变,定位从强调对地攻击逐步拉扯出“通用化”的需求,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“面面俱到”的设计。结果就是:要把许多、甚至互相冲突的能力塞进单台飞机,工程复杂度和妥协不可避免。
大弹仓带来的直接代价是尺寸与正面截面积增加,从而提高了飞行阻力。F?35 为了容纳弹仓、保证油量、同时还要考虑舰载化尺寸限制,不得不在空气阻力和机动性之间做出妥协。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部署后,美国空军仍然采购 F?15EX 等高速、远程战机来补足 F?35 在高空高速性能上的不足:当代空战越来越依赖高空高速占位与远程发射能力,飞得慢、爬升慢就会在超视距交战中吃亏。
相比之下,歼?35 的设计思路更“单纯”——先保证空战性能,再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任务。它的弹仓并不是为了塞入 2000 磅级的大炸弹而专门设计;中国倾向于根据自身弹药尺寸来设计内部武器,例如把空空导弹系列改装成能适配机内弹舱的反辐射或对地版本(文中提到的 LD?8A、鹰击?9E 等就是例子)。换句话说,中国更愿意让武器适配飞机,而不是把飞机的内部为某一类武器臃肿化。
此外,内置大型航弹在实际作战中的价值也有限:隐身飞机即便能内携 2000 磅炸弹,投放前仍需接近目标区域,在航程末端容易被对方探测;而海上反舰武器(如 NSM)射程有限,对航母战斗群更是杯水车薪。因此,把大量稀松的能力塞进单机并不总是最优解。对于对抗航母战斗群这类任务,中国还可以依靠远程反舰导弹、舰艇与潜艇等平台来完成,不必把一切指望寄托在歼?35 单机上。
总结来说:外形相似并不等同于“抄袭”。飞机的性能由大量看不见的工程细节、试验数据和系统集成决定。F?35 的“通用化、大弹仓、单发”路线是美国军事体制与项目历史的产物配配查官网,而歼?35 则体现了不同的设计优先级——更注重空战本身并以务实的武器适配为导向。以目前的航空科技水平,试图把空战、对地攻击、舰载化与垂直起降所有需求完美融合到一台飞机上,仍然是一项需要妥协的工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