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废掉的标志配资炒股平台,不是他停止了努力,而是他开始对自己的“不努力”进行精致的、系统性的“合理化”。
换句话说,他把自己“说服”了。他为自己的“沉沦”构建了一套坚不可摧的逻辑闭环。
这个过程,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:放弃“定义权”,把生活外包一切的开始,源于你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“定义权”。
什么叫定义权?
对“成功”的定义权:以前你可能觉得,成功是学会一个新技能,写完一个故事,跑完五公里。现在,你默默接受了别人的定义:成功是月入五万、是三年买房、是成为别人眼中的“人生赢家”。当你用一个自己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来定义成功时,你从一开始就“注定”了失败,于是“放弃”变得理所当然。
对“价值”的定义权:你不再问“这件事对我有没有意义”,而是问“做这件事性价比高不高?”、“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傻?”。你把你个人价值的评判标准,完全外包给了外界的眼光和所谓的“主流价值观”。
展开剩余79%对“快乐”的定义权:算法觉得你喜欢看搞笑视频,你就一直刷;商家告诉你买了某个东西就能快乐,你就下单。你不再从真实的体验中寻找快乐,而是从被动投喂的信息茧房和消费主义中寻找短暂的、虚假的满足。
当这些核心的“定义权”被你拱手相让后,你人生的方向盘已经不在自己手里了。你变成了一个“遥控角色”,被环境、舆论、算法推着走。你感觉很累,很迷茫,但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。
第二阶段:沉迷于“解释的快感”放弃了定义权,行动上自然会懈怠。但有趣的是,人是一种无法忍受自己“无缘无故”堕落的生物。为了维护自尊,大脑会启动一个强大的防御机制——合理化。
在这个阶段,一个人会变得“思想上无比深刻,行动上无比懒惰”。
你不是懒,你是“人间清醒”:你引经据典,从哲学、社会学、历史中找到无数证据,证明“努力是无用的”、“一切都是虚无的”、“寒门再难出贵子”。你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到了最深刻的“理论依据”。这种“看透了一切”的智力优越感,甚至会让你对那些还在埋头努力的人,产生一丝怜悯。
你不是拖延,你是“追求完美”:你想做一件事,但迟迟不动手。你的解释是:“时机还不够成熟”、“我的能力还配不上我的野心”、“我需要一个万全的准备”。在这些“高标准”的借口下,你的拖延显得如此情有可原,甚至带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悲壮色彩。
你不是逃避,你是“遵从内心”:面对挑战和困难,你选择了退缩。你告诉自己:“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”、“我的性格不适合做这个”、“我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,它告诉我不要这么累”。你把逃避包装成了“忠于自我”的勇敢。
发现了吗?在这个阶段,一个人最擅长的,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解释问题。他能为自己每一个“向下”的选择,都找到一个“向上”的理由。这种“解释的快感”,像一种精神鸦片,让你在原地踏步的同时,还能享受到思想驰骋的虚假满足。
这是“废掉”的过程中,最危险的一步。因为你不是在对抗世界,而是在与自己精心打了一场必败的“胜仗”。你用思想上的勤奋,掩盖了行动上的懒惰。
第三阶段:认知“颗粒度”的极度粗糙化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“合理化”的舒适区后,他的认知能力会发生一个致命的退化:看问题的“颗粒度”变得越来越粗糙。
什么意思?
一个有行动力的人,他的认知颗粒度是非常精细的。
他想“提升自己”,他会把这个目标拆解成:每天背20个单词、每周读完一本书的50页、今晚看一节专业课视频。
他想“搞好工作”,他会把任务分解成:先用10分钟列出大纲、花1小时搜集资料、再用30分钟写完第一部分。
他的世界里,所有的大目标,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、可执行的“小动作”组成的。
而一个“废掉”的人,认知是“糊”的、是“块状”的。
提升自己”在他眼里,是一个遥远、模糊、巨大且令人生畏的概念,他感觉无从下手,于是干脆放弃。
“工作”在他眼里,就是“上班好烦”这一整块沉重的情绪,他看不到里面可以拆解的任何步骤,只觉得压力山大。
他不再拥有“把大象装进冰箱分几步”的能力。他的世界里,只有一头无法撼动的大象,和一个小得可怜的冰箱。当认知颗粒度粗糙到这个地步,人就彻底失去了行动力。因为在他的世界里,所有的事情都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他被自己粗糙的、未经处理的、宏大的概念给吓倒了。
如何破局?所以,人是怎么废掉的?
总结一下:先是放弃定义权,把人生外包;然后沉迷于解释的快感,为自己的不作为寻找高大上的理由;最后,认知能力退化,世界在眼里变成一堆无法处理的、模糊的难题。
这是一个从““心””到“脑”再到“手”的全面崩塌。
破局的关键,不在于去打卡、去列计划(因为在一个认知粗糙的人眼里,计划本身就是一种压力),而在于逆转这个过程。
抢回“定义权”,从小事开始。 别管别人怎么说,你自己来定义今天的“小成功”:可以就是出门扔了一次垃圾,或者回复了一封拖了很久的邮件。这件事很小,但定义权在你手里。你自己来定义快乐:关掉手机,去楼下走十分钟,感受风。这种微小但真实的快乐,是戳破虚假满足的第一针。2. 闭上“解释”的嘴,迈开“行动”的腿。
给自己设定一个“禁止解释”的时间,比如一个小时。在这一个小时里,不要去思考“这么做有没有意义”,直接去做。去洗碗、去整理桌面、去跑步。
行动会产生新的信息和感受,这些一手信息,比你任何深刻的“思考”都宝贵。它会打破你那套自洽的“合理化”逻辑。
3. 刻意练习“细化认知”的能力。 无论多大的事情,都逼自己问一句:“所以,我现在能做的第一步,最小的一步是什么?”
想看书?第一步不是“我要看完这本书”,而是“把书从书架上拿下来,放到桌上”。
想减肥?第一步不是“我要瘦20斤”,而是“现在就站起来,原地开合跳10个”。
对抗“废掉”,本质上是一场收复内心失地的战争。它不需要你一开始就向整个世界宣战,只需要你,从算法、从别人的嘴里、从自己编织的借口中,夺回对“下一分钟”的控制权。
当你能清晰地定义“我这一分钟要做什么”配资炒股平台,并且做到了,你就打赢了对抗“废掉”的第一场战役。
发布于:江苏省创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